荣迷给大家的印象如何?

 2023-10-05 13:06:11 西瓜影视

许多人把“足记”的爆红归结为“大片模式”带来的一个创业奇迹。但如果你了解它背后的“荣迷基因”,就会明白,这其实是一个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”的有心人故事。不是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,而是“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”。

两个荣迷的初心

 “足记”的创始人杨柳和它的运营总监宇文卿,十多年前已经认识。当年宇文卿还是个大学生,杨柳也刚毕业没几年,她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:“荣迷”——张国荣的歌影迷。

她们因为同样的兴趣相识,并且都想着同一个问题:能为自己的偶像做点什么?十多年前,她们做的是网站——与另一位好友一起管理张国荣纪念网站“荣华绝代”,杨柳和宇文卿担任总版主,每逢张国荣的四一忌日或九一二生日,都会策划组织线下活动。尽管当年的她们并没有任何互联网从业经验,但如今回看,“荣华绝代”却已经抓住了如今每个互联网从业者都念兹在兹的东西:用户黏性。

微博时代,宇文卿又创建了“荣史上的今天”,累计发帖2000多条,像修史一样巨细靡遗地记下与张国荣有关的往事。为此她每年都要去香港,从故纸堆里寻找各种资料,在荣迷中有“行走的张国荣图书馆”之称。2013年4月,由她编撰的张国荣纪念书籍《这么远 那么近》出版。2013年11月,她又和杨柳合作打造了“荣史上的今天”App。

转眼又到了微信时代,而“足记”在朋友圈爆红,起因也与张国荣有关——“荣史上的今天”不仅关注往事,还将张国荣生前留在世界各地的足迹也作了许多整理:香港、澳门、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巴黎、温哥华……《张国荣的上海足迹》、《张国荣的北京足迹》成为荣迷旅游指南,沙逊别墅、上博、雍和宫、恭王府、梅兰芳纪念馆等地,也成为必到之处。

去年6月,“足记”第一版上线试运行的时候,张国荣留在全球800多个地方的“足迹”,一度是最核心的内容——只要打开App,就能查找到附近与张国荣有关的景点。“这些年来,全赖有你。风继续吹,共同度过。”“荣史上的今天”的这句slogan,很能解释这两位荣迷十多年来努力的动因。

杨柳毕业于上师大影视戏剧文学专业,热爱电影。受加拿大摄影师Christopher Moloney启发,她为“足记”设计了“画中画”拍摄功能——在澳门寻访到张国荣1988年电影《胭脂扣》里的一个场景时,“足记”可以帮助她将当年的剧照与如今的建筑融为一体,“故地重游”的岁月感油然而生。

之后,她从豆瓣上找到了一位“不务正业的化学女博士”Fomalhaut,对方身在科学营,心却在文艺部,最热衷于寻找全球各地的电影拍摄场景,网上流传甚广的英剧《神探夏洛克》按图索骥旅游指南,全都出自Fomalhaut笔下。杨柳速速将她招致麾下,为“足记”的内容添砖加瓦——从此非但荣迷,全世界的影迷都可以从“足记”找到共鸣。

后来,给了杨柳第一笔投资的韩彦告诉她,自己看中的就是她的初心和梦想。

洛枫,原名陈少红,诗人、文化评论人,张国荣迷。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。香港电台广播节目《演艺风流》客席主持及台湾《媒介拟想》协同编辑,曾任第3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电影评审委员。

2008年分析艺人张国荣之艺术形象的作品《禁色的蝴蝶:张国荣的艺术形象》获市民在网上选为“我最喜爱年度好书”。这是一本罕有的香港文化论述,打破了学术与普及书写的界线,也结合了“学者”与“歌迷”看似对立的论述身份。

明星的粉丝有很多种,有的会去偶像住处的门外徘徊,有的会为他写一部惊人的深度专著。当然,不是所有明星都配得上这么一本书,除非他是张国荣。“哥哥”走了这么多年,香港演艺界发生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,直到这一刻,我才明白,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。而那一切失去的,就只好用这本书把它全部保留下来了。

资讯推荐